新型冠状病毒的病原学概念
作者:蒋荣猛
一、病毒名称:引起该病的病原体中文名称为新型冠状病毒,世界卫生组织(WHO)命名为2019-nCov,我国沿用WHO的名称。国际病毒委员提议为SARS-CoV-2,但待确认。
二、疾病名称:中文名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我国官方英文名沿用WHO的名称,即COVID-19(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
三、传染源:主要是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患者,无症状感染者也可成为传染源。
四、传播途径:经呼吸道飞沫和接触传播为主要传播途径。
简单来说,只有接触一种途径:即飞沫直接喷溅到口眼鼻等黏膜部位,主要见于近距离面对面的接触如大声说话、无保护的口腔科、眼科、呼吸道操作等;经污染病毒的手接触口眼鼻。因此,口罩和洗手对切断传播途径至关重要。
1、气溶胶传播:在相对封闭的环境中长时间暴露于高浓度气溶胶情况下、或产生气溶胶的操作等情况下,存在经气溶胶传播的可能。
一个病原体从患者呼吸道排出时,所形成的颗粒大小决定了其是经飞沫传播还是经气溶胶传播。大量研究证实,冠状病毒、流感病毒以飞沫形式排出体外。但在通风不良的密闭空间中,较大颗粒的飞沫脱去一些水分,可变成小颗粒的气溶胶,便可实现较远距离的传播。因此,房间通风不仅对预防气溶胶传播非常重要,同时通风可以稀释病毒浓度,降低感染风险。
2、密切接触者:指从疑似病例和确诊病例症状出现前2天开始,或无症状感染者标本采样前2天开始,末采取有效防护与其有近距离接触的人员。
3、聚集性发病:14天内在小范围内(如家庭、办公室、学校班级、车间等场所),出现2例及以上发热和/或呼吸道症状的病例。
五、潜伏期:基于目前的流行病学调查和研究结果,潜伏期为1-14天,多为3-7天。
六、病原体清除:病原体进入人体,被机体的非特异性免疫(如溶菌酶、胃酸的杀灭作用、NK细胞的杀伤作用、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等)和特异性免疫(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清除。
七、病原携带者:指病原体侵入人体后,可以停留在入侵部位或脏器继续生长、繁殖,而不表现出明显临床症状,却能长期往外排出病毒,成为传染病流行的传染源。通常将超过3个月的称为慢性携带者,如伤寒、慢性细菌性痢疾等。但对乙肝病毒而言,超过6个月才算慢性携带者。需要注意的是,并非所有传染病都有慢性病原携带者,通常急性病毒感染呈自限过程,慢性携带者罕见。目前,尚无证据表明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存在慢性携带现象。
上一篇: 乙型肝炎的流行情况
下一篇: 《首都市民卫生健康公约》如何科学健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