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行分餐制把住病从口入关
作者:吴淑云
一、传统共食能引起哪些疾病传播?
SARS、H5N1禽流感、甲型H1N1禽流感、H7N9禽流感以及今年的新冠肺炎2019-nCov等传染性疾病都可能通过共同进餐传播
这些传染性疾病,大都与“吃”相关,或直接或间接。导致人体疾病的有化学的、生物的、物理的污染,通过食物或饮食方式,传播给人类导致疾病传播流行。
生物性的,如病毒、细菌、寄生虫、昆虫和真菌等引起污染途径:
1、原发性的(食物本身污染,动物鸡瘟病毒、口蹄疫、草莓被肠道病毒污染等)。
2、继发性的外源污染(加工导致 、水源、苍蝇、制作者)
3、就餐聚集中密切接触而导致传染
感染者的双手传递接触的用品(水/食物),唾液/分泌物污染用品(筷子、碗、杯子等),以及近距离的呼吸/飞沫传播等。
新冠肺炎2019-nCov肆虐全球之际,国内再次将“分餐制”、“公筷”提到日程,建议所有的家庭主妇们身体力行,在家庭中摆好公筷、公匙,做好分餐制工作,孩子耳濡目染从小养成习惯,进而在公共场合习惯了分餐制。
到目前,大部分普通人家吃饭还都是,炒几个菜,在餐桌上摆放,家里人围坐,各自端一碗米饭,共同在一个盘子里夹菜吃。
在外面吃饭,除了自助餐、西餐,快餐,桌餐几乎还是团坐一起,共同分食数盘菜。很多菜端到桌上,有的动了几口,有的几乎没动,就撤下。造成极大浪费。
分餐制既卫生,又节约,用多少,取多少,不够吃、再取,可以少量多次取用。
二、在当下社会分餐制就像垃圾分类一样势在必行
饮食文化是社会和经济发展、当地居民价值观的集中体现。一个国家或一个地区的饮食文化从来都是在不断变革中发展进步。疫情给我们一次次敲响警钟,在全社会推行分餐就餐方式已经势在必行。
1、有效预防传染病及食源性疾病
从小培养餐桌上文明卫生好习惯,减少交叉感染,降低传染性疾病和食源性疾病的发生。
2、预防、延缓糖尿病等慢性病
养成合理、平衡膳食,忌暴饮暴食,培养健康生活行为,有效预防、延缓糖尿病等家族性慢病的到来。
3、减少浪费,降低资源消耗减轻环境压力。
4、改进饮食技术:烹饪方式、量化、器皿、减少盐糖使用等,利于与国际社会接轨。
5、彻底改掉千年陋习:
(1)吃饭时大声喧哗、划拳斗酒;(2)大声咀嚼、双手骨头、蟹壳;(3)大声咳嗽、随地吐痰,满桌、满地吐骨; (4)桌上杯盘狼藉,菜汤、酒水四溢;(5)大量点菜,造成极大浪费。
三、如何推广巩固分餐制
1、首先,必须从家庭做起
像国外家庭那样,每人一套餐具,可以从不同图案做起,自己的碗筷盘子。
(1)公筷、公勺,菜端上餐桌后,每个人根据自己的食量,盛好所需菜量,不用私筷、私勺动用餐盘。
(2)烹饪时,按人分做好,装盘。根据食量每人一份。
(3)家有婴幼儿,最好购置特制桌椅碗勺,让孩子自己吃饭。不要嫌孩子吃的满身、满地,这是锻炼孩子自立的第一步;更不要大包大揽,有些家长还放在嘴里试试温度、软硬,这更是给传染疾病开了个窗口。
2、幼儿园、学校、机构食堂几乎都是分餐或份饭的制度。
3、家庭、朋友在外聚餐
根据人数,点好菜量,根据就餐人数准分好公筷、公勺。即使让菜、夹菜、布菜一定要用公筷。
(根据下发资料改编)
上一篇: 你关心的新冠核酸检测那些事
下一篇: 掌握健康社交距离有效预防传染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