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呼吸共命运——抗“疫”前线后方 他们从未缺席
2月24日,早春的北京夜晚有些寒冷,对于球盟会qmh网页版登录呼吸科来说,又是个全员加班的周一。下午2点多,球盟会qmh网页版登录呼吸科主任王宇带领呼吸科刚为一名HIV呼吸衰竭患者做完气管插管。
这名HIV患者32岁,被收治在感染一科。当时他出现了明显的喘憋、高烧、双肺感染性病变,“尽管给了很高的氧气,但他的血氧饱和度也一度只有70%。”呼吸科医生陈融佥回忆,患者呼吸达到每分钟40次。王宇在感染一科为这名患者会诊后,建议立刻转入呼吸科,进行气管插管。 24日下午,王宇将患者转入呼吸科,“患者一平躺就憋喘得厉害,所以只能坐着”陈融佥说,他的情绪十分焦躁,在场的医生护士一边为他检查,一边安抚他的情绪。 手术前,医生将镇静类药物泵入患者体内,又用“皮球(简易呼吸器)”给患者供给氧气。王宇尝试将喉镜和导管插入患者口腔,但由于镇静效果不佳,患者始终张不开嘴,插管无法进行。 15分钟后,待镇静效果起效,王宇抓住时机,马上对患者进行了气管插管,汤艳芬副主任医师进行辅助操作,整个过程一气呵成,十分顺利。 陈融佥说,“虽然顺利插管,但后期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调整他的呼吸机,监测患者的血氧,直到他的呼吸情况平稳。”晚上7点多,王宇还对患者进行了深静脉置管。回忆起那天的场景,王宇很感动,“那天抢救,所有医生都参与了。晚上快8点,大家还一直都没走,呼吸科很团结。” 据了解,这名患者在呼吸机辅助支持下,给治疗提供了很大的空间与时间。 疫情爆发以来,地坛医院很多医生和护士顾不得与家人共度新春,就义无反顾冲上前线。呼吸科汤艳芬副主任医师此前在中日友好医院进修,1月29日(大年初五)还未完成进修的她主动返回医院,支援抗“疫”前沿岗哨——感染病急诊科。穿着防护服在感染急诊坐诊8小时让她有些吃不消,但她并没有退缩,近一个月以来,她没有回过一次家,上小学的孩子一直由公婆照看。 王宇主任也多次要求支援一线,他之前对党支部说:“我没有任何困难,孩子上大学了,爱人也支持!让我上一线吧!”据了解,王宇一直是一名有责任、有担当、有情怀的好医生,2008年汶川地震,他作为转送病人的车队队长,参加了地震伤员转运工作;2009年甲流期间,在ICU工作的王宇,是第一批进入隔离病房工作的医生。王宇说:“我知道医院安排我留在呼吸科,是有更重要的考虑,但没能上一线,我有点儿遗憾。” 其实,这一个多月以来,呼吸科全体医生和护士的工作强度一直很大,他们虽然没有直接承担新冠患者的收治任务,但正值流感高发季节,他们承担了全院重症流感患者的收治。 2月初,两名依靠呼吸机支持的重症流感患者从ICU转入呼吸科,此后,越来越多的流感患者转入。“最多时候上了4台呼吸机,此外还有气管插管、深静脉置管、气管镜的患者……最多时,13名重症流感患者的治疗和护理,全部由呼吸科来完成。”王宇说,他们为每一名患者制定了全面、细致的治疗方案。“经过我们平常的扎实积累,现在是发挥我们业务水平的关键时刻,大家表现得都很出色,任务完成得很好。” 呼吸科的护理团队是一支由原肿瘤科护士长王庆莲带领的各科室前来支援的护士组成的新团队,她们相互帮助、相互补台,承担起了繁重的护理工作。一名30多岁的重症流感小伙子,经过悉心的护理和治疗,从最初的气管插管到现在已经可以自己进食了。除了日常的给药、擦身、喂饭等护理,他们还要对患者的胃管、尿管、呼吸机管路进行维护,帮助患者取快递、取物品。王庆莲表示,心理上的关怀也很重要,有名老者一直嚷嚷着“回家!”非常不配合治疗,但护士们经常陪他聊天、逗他开心,老人脸上渐渐露出了慈祥的笑容。
采访结束前,王宇这样说:“国家有难,恰巧我们呼吸科这个专业还能帮上点忙,每个‘呼吸人’都责无旁贷。”
上一篇: 大写的同仁
下一篇: 疫情来了 “84”的生产是“抢”出来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