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qmh网页版登录邢卉春/王玺教授团队阐述肠道菌代谢物抑制肝癌发生发展新机制
近日,球盟会qmh网页版登录邢卉春教授与王玺教授团队在国际期刊《Gut Microbes》发表题为“Gut microbial metabolite butyrate suppresses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growth via CXCL11-dependent enhancement of natural killer cell infiltration”的研究论文。该研究在体内外模型中阐明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丁酸盐通过提升NK 细胞迁移和效应功能、发挥抗肝癌作用的免疫调控机制,为基于短链脂肪酸的肝癌免疫治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具有一定的临床转化潜力。球盟会qmh网页版登录张梦寒博士、黄雪峰博士和山西白求恩医院张彦隆博士(地坛医院联合培养)为共同第一作者,邢卉春教授与王玺教授为共同通讯作者。

肝细胞癌(HCC)是全球第六大常见恶性肿瘤,也是因癌症死亡的第三大原因,发病率持续上升且治疗手段有限。其发病机制涉及慢性肝病(如肝炎、肝硬化)导致的肝脏损伤和纤维化,以及肿瘤微环境中免疫细胞功能的异常,共同促进肿瘤进展与转移。近年来,肠道菌群及其代谢产物——短链脂肪酸(SCFAs,如乙酸、丙酸和丁酸)——被认为是重要的肝脏外部调控因子,能够缓解炎症、维持肠道稳态并调节抗肿瘤免疫反应。然而,SCFAs在 HCC中的具体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已有研究表明,丁酸盐可通过表观遗传途径影响基因表达和免疫细胞功能,提示组蛋白修饰与增强子重塑可能是其抗癌活性的关键。基于此,本研究聚焦丁酸盐如何通过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增强NK细胞介导的抗肿瘤免疫,从而抑制HCC生长。
研究团队发现HCC 患者肠道菌群 α、β 多样性显著下降,病原菌(如 Escherichia-Shigella、Klebsiella)丰度增加,而产丁酸益生菌(如 Ruminococcus、Butyricicoccus)减少;血浆 SCFA 水平显著异于健康对照,尤其是丁酸水平降低,与多项临床指标呈显著负相关,作为独立预后因素与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密切相关。在小鼠肿瘤模型中,口服丁酸显著抑制肿瘤生长、降低 Ki67 表达,并特异性增强肿瘤组织中 NK 细胞浸润而对其他免疫细胞影响有限;体外实验进一步证实丁酸盐能直接提升 NK 细胞的 CD107a 脱颗粒能力、IFN-γ 分泌、增殖及细胞毒性。机制研究表明,在不影响肿瘤细胞存活的条件下,丁酸处理的 HepG2/Huh7 细胞中 CXCL11 mRNA 与蛋白水平显著上调,并通过 CXCL11/CXCR3 途径诱导 NK 细胞趋化;ATAC-seq 与 ChIP-seq 联合分析揭示,丁酸可在 CXCL11 增强子处重塑染色质可及性,增强 H3K27ac/H3K9ac 修饰并招募 STAT4,激活其转录。总之,本研究首次揭示丁酸盐通过表观遗传学调控 CXCL11–NK 细胞轴,重塑肿瘤免疫微环境,实现对 HCC 的抗肿瘤免疫激活,为基于益生菌或 SCFAs 的辅助治疗提供了新思路。
丁酸盐通过表观遗传重塑CXCL11增强子并招募STAT4结合,激活CXCL11–CXCR3信号轴,显著增强NK细胞肿瘤浸润并抑制肝细胞癌生长,揭示了肠道菌群代谢产物在激活抗肿瘤免疫中的关键作用,为基于益生菌或SCFA的HCC免疫治疗提供了潜在新策略。

图丁酸盐通过表观遗传学重塑CXCL11增强子并招募STAT4,激活CXCL11–CXCR3信号轴,促进NK细胞浸润肿瘤组织并抑制肝细胞癌生长(示意图)
该研究获得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22YFC2304500、2021YFC2301801)、科学技术部项目(2023YFC2306003)、北京市重大科技项目(Z221100007422002)、首都卫生发展研究基金(CFH-2024-1-2181)、北京肝胆相照公益基金(iGandanF1082023-GSH011)、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270635)、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7232082)及北京呼吸道传染病研究中心项目(BJRID2024-010)的资助。




京公网安备 11010502052111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