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疫一线“小白”成长记
2021年,研究生毕业后的我选择就职于球盟会qmh网页版登录感染二科。回想起2003年“非典”的时候,自己还是一个孩子,然而十几年以后的我却选择了从事这份伟大的事业。这一刻,我意识到自己是有勇气并有能力去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担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使命与责任。
对于医务工作者来说,新冠疫情的特殊性,需要我们具备及时发现并处理好各种突发情况的能力,不仅仅要关注患者的病情变化,更需要重视他们的心理状况,承担起倾听者的角色,来更好地践行“有时去治愈,常常去帮助,总是去安慰”。
记得有一位年轻妈妈带着两个孩子回北京看望生病的母亲,抵京后三人均被确诊为新冠患者,收入地坛医院进行治疗。在日常诊疗过程中,这位妈妈由于担心孩子以及对母亲身体情况的担忧,情绪出现较大波动,我们医护人员对其进行积极的情绪疏导后患者状态好转。后续诊疗过程中,两个孩子核酸均已转阴,但这位妈妈的核酸结果却迟迟未达到出院标准,患者心情十分焦虑,查房时我总会和她多聊几句,通过分享自己的一些事情与其共情,得到充分信任后帮助其平复情绪。出院前这位年轻妈妈对我们手写了感谢信,并赠送锦旗。
这件事虽然不起眼,但却让我意识到作为新时代的青年医务人员,要想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与担当,就必须脚踏实地,干好每一件普通的事情,只有这样,才可以成就更多的不平凡。
我也将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不负使命,践行自己在党旗下许下的铮铮誓言,在平凡中书写属于我们这个时代不平凡的乐章。
有人说,逆行者的背影,是最美的风景。
2021年,我正式入职地坛医院,成为一名新人医生。此前我对于新冠疫情的了解在报道中、电视里,但更多的还是周边老师的行动上。我看到,在没有硝烟的战场上,没有一个人退缩,坚守、坚守、坚守!他们一次次奔向隔离区的身影也在无形中鼓舞着我,成为最鲜活的身边榜样。
幸运也光荣的是,前段时间,我终于有机会进入到应急隔离区,加入到战友们的行列中,和他们并肩作战。第一次进入应急区前,我既开心又忐忑,开心的是终于能献上自己的一份力量,忐忑的是要近距离地接触新冠患者,对于像我这也没有经验的“小白”来说又不免有些紧张。
当穿上防护服的那一刻是责任也是使命。在应急区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李阿姨(化名),她说着一口地道的方言,但对于初次进新冠病房的我,每次进去查房更能从她泪眼婆娑的眼神中能感受到她对于新冠肺炎的恐惧与不安。李阿姨入院后检测血糖偏高,这使她本身对病情的恐惧心理再次加重。“大夫,我什么时候能够出院?什么时候血糖能降下去?”每当查房时,总能看到她一脸忧心忡忡的神情。“阿姨,您别担心,您现在的病情正在一点点好转呢。”我尽力安抚她的情绪,叮嘱些许,“您多喝水好好休息,病才能好得更快。”慢慢地,李阿姨的状态也一天天的好了起来。这天早上,当我查房时,告知她说核酸转阴的那一刻,李阿姨竟特别激动地从床边站了起来,哭着说“太感谢你们了!”顿时,眼泪也模糊了我的双眼。原来,我们一句日常的问候、一个鼓励的眼神便能给予患者莫大的力量。
从一名新手“小白”到成为一名“大白”,这回,我在病床旁、在战友身侧用实际行动一路用心体会与感悟。5月,望着医院内满眼的盎然生机,我想,因为有爱和希望,阴霾终将散去,阳光依旧温暖。
上一篇: 临时党组织在抗疫一线筑起坚强战斗堡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