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节,致敬坚守在疫情防控一线的“最美妈妈”
在球盟会qmh网页版登录新冠隔离病房,这样的“大白”妈妈不在少数,她们用爱心和耐心,细致周到地关怀着病房里的每一个孩子。让我们跟随镜头一起来看看她们的温暖故事。
隔离病房里的“大白”妈妈
“阿姨,我要上网课了,您能帮我换件衣裳,梳下头发吗?”
每天上午10点,5岁的松松(化名)会准时准点开始上午的英语课。在上网课前,他有个专属的例行仪式——叫来“大白”妈妈帮他梳洗打扮一番。看似简单的梳洗打扮,对松松来说,却是至关重要的一环,“我要让老师知道我没有生病,我身体好着呢。”
这些天,松松上网课的地点有些特殊——新冠隔离病房。前不久,他因确诊新冠,暂别爸爸妈妈温暖的怀抱,被送往地坛医院隔离治疗。
或许是独自一人来到了陌生的环境,刚入院时松松不爱说话,常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甚至偶尔会耍些小脾气表达自己的害怕和不安,对“大白”妈妈们交代的话“左耳进、右耳出”。面对像个小刺猬一样将内心世界包裹起来的小男生,“大白”妈妈们上线了,她们用耐心和爱心一点点卸下他的心防。
当班的护士每隔1小时就要进来看一下孩子的情况。到了晚上,观察窗的卷帘留下三分之一的探视空间,用来观察孩子晚间的睡眠情况。担心床挡露出的缝隙大,孩子晚上睡不踏实有坠床危险,护士们又用床单做了围挡,系在床头和床尾。
有一天,护士长孙颖娜发现,孩子没有按时解大便,担心他身体出现问题,一问才知道,孩子因为害羞一直拖着。“咱们多上点心,让孩子没事就去(马桶上)坐一会,护士守在外面”,她叮嘱道。当天下午,松松就按照这样的方法成功排便, “大白”妈妈们这才放下心来。
和孩子相处,不仅需要细致观察的“鹰眼”,还要有智慧和技巧。
入院时,医护人员发现,松松还不会用筷子,也不会独立吃饭,便特地让食堂工作人员拿来儿童用的小勺子和叉子。吃饭时,“大白”妈妈们就待在一旁照顾他进食,保证每天摄入足够的营养。而最让“大白”妈妈们头疼的就是松松的喝水问题。保证每天的饮水量和排尿量,是尽快康复的关键。但松松却有个不爱喝水的坏毛病,为了改掉他的不良习惯,她们把之前病房里大桶装的饮用水,统一换成方便儿童饮用的小瓶水,再兑好温水倒在孩子的保温杯里端到病房。怕孩子晚上尿床或起来上厕所,护士们依据每天必须摄入的水量,定好每一次喝水的时间,定点定量提醒松松喝水。
在这样无微不至的关怀和照料下,松松很快就适应了病房的环境和与医护人员的相处,从一个“小淘气”变得乖巧听话,独立能干起来。
“床挡是做什么呀”,“大白”妈妈出题考他。
“是告诉我床不能跳下去,不然就该摔了的。”
松松紧闭的心扉逐渐向医护人员敞开,表达能力也一下“突飞猛进”。在日常的朝夕相处中,他的生活能力也有了很大提高,不仅会主动提出要喝水,每次上网课前还会让“大白”妈妈特地帮自己梳洗打扮一番。
“现在我是个小男子汉了,以后自己的事要学着自己做”,他对“妈妈”们骄傲地说道。
“对付”得了调皮的小男孩,“大白”妈妈又化身成“知心妈妈”教授月经来潮的女孩使用卫生巾,送上温暖的问候;安慰想家的孩子,纾解孩子们的心理压力......
“真是比对我们自己孩子都要上心。”为了让孩子们拥有更为舒适、安全的环境,医院对病房进行安全性改造,加装儿童坐便圈、儿童安全插座等设施。病房里有一条规定是,热水瓶一律不放置在有儿童患者的病房,防止发生烫伤风险。
隔离病房里的“大白”妈妈中,许多人在生活中也承担着母亲的角色。有些人的孩子不过几岁,有些正处于高三学习最紧张的阶段。而对于妈妈这个角色,她们却坦言“心怀愧疚”。“和病房里孩子们相处,总能让我想到自己的孩子。”护士长王庆莲记得,有次进入应急一线前,年幼的孩子看到自己正在收拾行李,便问道,“妈妈你去干什么?”
“妈妈打病毒去。”
“妈妈也不是奥特曼,也没有金箍棒,怎么打病毒呀?”孩子天真地问道。
亲爱的孩子们,或许你们现在还无法真正理解妈妈们的工作,但妈妈们想告诉你们,科学的救治方法、坚定必胜的信念、团结一致的决心,都会化作打赢这场疫情防控保卫战的武器,风雨之后必迎来胜利的归期!
在这样一个特别的节日里
向“大白”妈妈们致敬!
也祝愿所有的母亲们节日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