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自己得了乙型肝炎
作者:吴淑云
急性乙型肝炎临床上非常少见,大量的是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中国约有9000万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其中约2000万是需要治疗。肝脏是个“沉默”的器官,感染了HBV基本上没有症状,临床表现并不经常与病变的严重程度一致。许多慢性乙肝患者,甚至肝硬化患者都自己没有感觉,往往在体检或其他疾病就诊时发现。
HBV是引起乙型肝炎(简称乙肝)的病原体,急性、慢性乙肝患者和乙型肝炎病毒携带者是主要传染源,HBV感染者无论在潜伏期、急性期或慢性期,其血液都具有传染性。HBsAg阳性持续6个月以上,没有肝炎症状和体征,肝功能等各项检查都显示正常,血清ALT和AST均在正常范围,肝组织检查显示没有明显的异常症状称为HBV携带者。慢性患者和HBV携带者作为传染源的意义最大,其传染性与病毒复制或体液中HBV含量呈正比。HBV传播途径是血液传播。由于输血和血制品经过严格的筛查,现在通过输血和血制品传播HBV已大幅度减少,目前主要是母婴传播,即分娩前后及过程中由带乙型肝炎病毒的母亲感染新生儿。医源性传播,如消毒不彻底、不安全注射等在基层医疗机构可能发生。
慢性乙肝患者最常见的症状是疲乏,与劳累程度不一致,或休息后也不恢复。但各人对疲乏的敏感性不同,关注程度也不同。疲乏是最不特异的症状,可出现在各种生理和病理情况中,难以就此作出判断是否有肝炎。
食欲减退是教科书中描写最多的肝病典型症状,其实在轻、中度慢性乙型肝炎患者中不普遍,程度也多轻微。许多患者甚至还能耐受宴会应酬,但已不如病前贪吃。
肝区疼痛却很常见,疼痛与肝脏炎症活动并不一致。
有肉眼可见的尿黄。尿黄可有不同情况:有些并非疾病,只是饮水不足,或过度关注;亚临床黄疸,虽无巩膜黄染,血清胆红素可有轻度增高;无黄疸的较重慢性肝炎或已有肝硬化的患者可能出现尿黄;较重的慢性肝炎出现黄疸。也有患者就诊时有明显的肝病症状和体征,常已是重度的慢性乙型肝炎。
乙肝一般发病日期不明确。潜伏期为6周-6个月,一般为3个月。乙肝初期没有严重症状出现,乙肝病毒在体内存活时间越长,复制越活跃,病情加重的可能性就越大,严重者可恶化为肝硬化或是肝癌,对病人危害很大,所以一定要定期观察,如果出现治疗指征应该及早治疗。
重点观察有无以下不适
一、全身症状
常感到体力不支,容易疲劳,打不起精神,究其原因,除可能是肝功能受损引起的病理性原因外,还可能是因病态下体能消耗增加,同时进食减少,食物消化吸收障碍,营养物质摄入不足无法满足身体的需要导致的。另一方面感染了乙肝者除了受到身体上的痛苦外,受到外界的影响,导致心理压力过大、精神状态不佳、抑郁甚至也会引起全身症状。
二、消化道症状
肝脏是重要的消化器官,肝脏分泌的胆汁是食物消化所必需的。发生肝脏疾病时,胆汁分泌受到影响,进而影响到食物的消化和吸收。出现食欲不振、恶心、厌油、上腹部不适、腹胀等乙肝症状。
三、黄疸
肝脏是胆红素代谢的关键所在,病情较重时,肝脏的胆红素代谢功能障碍,导致血液中胆红素浓度增高引起黄疸。当血中胆红素浓度增高以后,胆红素从尿液排出,使尿液颜色变深.它是黄疸最早的表现。需要注意的是,饮水过少或某些药物也会引起尿黄的现象,应注意区别。当血液中胆红素浓度继续增加.可引起眼睛、皮肤黄疸,严重黄疸可引起皮肤出现瘙痒。
四、肝区疼痛
肝区疼痛是乙肝的主要症状之一。乙肝一般没有剧烈的疼痛,当肝脏发炎肿大时,肝包膜紧张,痛觉神经受刺激,可引起肝区闷疼、隐痛、不适等。如果疼痛比较剧烈应怀疑伴有其他疾病的可能。
一旦身体出现类似于上文的症状,一定要及时的到医院检查,以免错过最佳的治疗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