球盟会qmh网页版登录

健康科普

耳石症手法复位后的注意事宜

字号: + - 14
发布时间:2020-11-17 点击量:


作者:吴淑云

十年前左右的深秋时节,单位接连出现三例因眩晕被紧急送到急诊的职工。一例是收发室的五十多岁的体型偏胖的男士,事后他自述,天旋地转,生无可恋的感觉,紧急做眼震电图,确诊为耳石症,同时复位。一例是财务室的五十多岁女性,她工作中,出现了眩晕、恶心、呕吐,呕吐很严重,被同事用电脑椅推到急诊室就医。轰动了整个办公楼。结果也是耳石症。还有一位四十多岁的护士在巡诊过程中发病,检查后发现也是耳石症。三人经过眼震复位,十余年来没再复发。

人到中年很多人都有过眩晕的感觉。有眩晕症状的疾病多达五百余种。耳石症的先发或者主要症状就是眩晕,近年来发病率较高,多在35岁以后,男女没有太大的差别,女性略高,秋冬气候变冷时发病高于春夏。

眩晕则常持续于60秒之内,可伴恶心及呕吐。眩晕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间歇期可无任何不适,或有头晕,有的眩晕发作后可有较长时间的头重脚轻及漂浮感。

耳石是人体内耳中正常存在的碳酸钙结晶,对于维持身体运动平衡具有重要作用。正常情况下耳石是附着于耳石膜上的,当一些致病因素导致耳石脱离,这些脱落的耳石就会在内耳内被称作为内淋巴的液体里游动,当人体头位变化时,这些半规管亦随之发生位置变化,沉伏的耳石就会随着液体的流动而运动,从而刺激半规管毛细胞,导致机体发生强烈性眩晕,时间一般较短,数秒至数分钟,可周期性加重或缓解。耳石症一般是继发于梅尼埃病、偏头疼、中耳和内耳术后,慢性中耳炎及颈性眩晕等,导致了半规管的炎症或缺血损伤而致耳石脱落。

耳石症发作常用的是体位疗法、耳石复位法。耳石症复位有手法复位和眼震电图复位两种。手法复位医生在诊室即可完成。大致分为五个步骤:

1、患者体位

纵行坐在床上,医生在背后扶头,慢慢把头转向患耳45°。

2、移位

快速躺下,垫肩,伸颈,头放置在床上面,患耳向下。

耳石从近壶腹的位置沉降到后半规管中部,内淋巴离壶腹流动,产生同侧的眼震,伴随眩晕症状。这种位置保持30秒以上,或者直至眼震症状或眼震消失,意味着耳石已经从原来的近壶腹部沉到了后半规管的中部,而沉降的过程也是引发眼震以及眩晕的基础。随着眼震和眩晕的消失,耳石可能移动到了新的位置,没有了前庭激惹的症状,也就意味着耳石已经稳定在新的部位。

3、再移位

将头逐渐转正,继续向对侧转45°,使耳石移近总脚,保持头位30秒以上。由于后半规管与上半规管共同享有一个单脚,因此,耳石被移动到总脚的时候,完全有可能误进上半规管形成上半规管的结石症。在这个位置时,患者的头部不要后垂过低,否则,容易造成耳石脱落到上半规管内。

4、进入水平半规管

头与躯干同时向健侧转90°,使耳石回归到椭圆囊,维持此位置30秒以上。头位的旋转不要大于45度,而且,不要抬头过高,否则,可能造成水平半规管的位置过低,耳石利用自身的质量下沉到水平半规管内。

5、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

头转向正前方,患者慢慢坐起,呈头直位。此时耳石已经进入椭圆囊近囊斑的位置,耳石复位全部完成。

看似简单的耳石复位,实则需要经验丰富,手法娴熟的医生,同时也需要患者的密切配合。操作过程中会有眩晕等不适。

眼震电图是用来评价眼球活动时的生物电现象,有助于判别头晕是外周性还是中枢性的原因。典型的耳石症做眼震电图时,可以出现特征性眼球震颤。通过这种典型的眼球震颤,判断出耳石到底脱落在哪个半规管便于诊断耳石症,定位诊断耳石脱落位置,有助于下一步进行耳石复位治疗。眼震电图用于检查、治疗及治疗后效果随访

耳石症手法复位治疗后应注意以下几点:

1、复位治疗后至少静坐半小时

复位治疗是将耳石归位,当时可能没什么反应,有些随后会出现较为剧烈的眩晕反应甚至呕吐。

2、复位治疗后三天内最好避免平卧,一周内避免美发及行牙科检查

向左侧卧或者向右侧卧都可以。这是因为平卧时已经复位的耳石有可能再次脱落而导致再发眩晕。

3 、复位治疗后采用荞麦皮枕头和硬板床

荞麦皮枕头为天然材料对人体无明显不良反应,睡眠时翻身,无论什么姿势,荞麦皮枕头都可以随头颈部外形的改变而改变,颈椎下面得到支撑不易落枕。硬板床有助于充分的休息。舒适有效的睡眠对于防止耳石脱落非常重要。

4、复位治疗后避免剧烈运动

低头、摇头、跳跃等运动容易导致耳石再次脱落。眩晕可能复发,所以在耳石症恢复前应当避免登高、游泳、长时间低头看手机等动作。

5、复位治疗后要保证睡眠、多休息、清淡饮食、忌烟酒

睡眠不足、过度劳累、过食辛辣肥腻煎炸等上火食物及吸烟酗酒都容易诱发耳石再次脱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