碘缺乏消除后还要吃碘盐吗?
作者:吴淑云
一、碘缺乏消除后还要吃碘盐吗?
碘缺乏病是由于碘摄入不足所致,人类生活的外环境碘缺乏是造成本病大规模流行的最基本的原因。土壤中的碘不足,导致生长的植物中碘不足,当地的动物摄碘不足。因此生活在这种地区的人们,以当地的水、植物、动物为主要食物,导致碘摄入减少而发病。自然环境碘缺乏的原因可以概括为:
1、外环境碘缺乏是历史形成的。
大约在第四纪冰川期,由于冰川的融化、洪水的冲刷,地壳表面含碘丰富的土壤几乎完全被冲刷掉而流入海洋。例如:地理学家在瑞士阿尔卑斯山区的研究证实,冰川时期某些高地被冲走约250米厚的土壤和岩石。冲刷后的地壳,由母岩重新形成新土壤,新土壤的碘含量很少,只有旧土壤的四分之一。目前世界上现存的碘缺乏病区的分布,大致与第四纪冰川覆盖区是相同的。
2、洪水泛滥或冲积平原地区。
如果反复遭受洪水冲刷,表层土壤丢失,也会使碘含量下降,故某些洪泛区或冲积平原也可能是缺碘地区。
3、生态环境。
植被的破坏,土壤表面被风、沙、雨水、河流带走,使碘大量丢失。因此土壤表面的裸露,碘可能被淋滤,这种现象在山区更明显。在中国北方的某山区,过去森林茂盛,历史上没有碘缺乏病,但由于乱砍乱伐,使绿山变成了秃山,几十年就成了严重的碘缺乏病区。
外环境,特别是土壤的碘是靠雨水中的碘来补充,由降水向陆地补充碘的过程相当缓慢。新土壤中的碘靠雨水补充到熟土壤的丰富碘含量水平,大约需1-2万年,有的可能还要更长。故缺碘状态将是长期的,很难改变的。
因此人群的补碘决非是短期行为,要世世代代坚持下去。人体对碘的储存能力很差,体内的碘近一半以上储存于甲状腺,甲状腺每日分泌激素所含的碘为50-75微克 ,甲状腺中贮存的碘仅够2-3个月之用。实际上人类碘缺乏达二个月左右就可出现甲状腺肿,在甲状腺肿形成之前,吸碘率、激素水平及甲状腺上皮就发生改变。因此每天都要补碘,才能确保人群的健康。
二、测碘营养水平如何留取尿标本
人体碘的主要排泄途径:80%-85%是通过肾脏从尿中排出,10%经粪便,约5%通过皮肤汗液、毛发及肺呼吸排出。人体摄入的碘,除被甲状腺摄取约50-75微克用于合成甲状腺激素之外,其他某些腺体如乳腺、肠道粘液腺、卵巢等也要摄取少量的碘,余下的碘都被排出体外,体内并无更多的碘储备。肾脏是排碘的主要途径,尿碘水平是代表了前24小时饮食碘摄入量的最好标志。个体间的尿碘含量变化很大,即使同一个人同一天内不同时间的尿碘含量也有很大变化,其原因主要与每天摄入的食物、饮水中碘含量不同有关,还与当时的尿液浓缩或稀释程度(如大量饮水或出汗等)有关。
怎样留尿标本才能降低化验值误差
第一种方法在采尿的前几天内避免食用含碘高的饮食或药物,要在通常饮食情况下收集尿样,最好是收集24小时的总尿样。
第二种方法:随机尿样。但不能只收集一次,条件允许者最好间隔一定天数至少收集3次随机尿样进行测定。
留取尿样本时要注意
1、避免采集稀释或浓缩尿样,解决办法是事先测量尿比重,筛选比重合格的尿样,或者采集晨尿;
2、保证尿样稳定,置4℃冰箱保存效果最佳,尽早测定,应尽量避免冷冻尿样。
上一篇: 【一图读懂】心理健康促进行动
下一篇: 为什么鼓励母乳喂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