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年后,她再上战场
在同事们的眼中,永远优雅知性、精致从容的谢雯主任,这两天让大家看到很心酸。晦暗的脸上留着戴过N95口罩的压痕,跟平时的光鲜亮丽形成巨大的反差,她已经在一线隔离病房坚守了一个月,这副面容在无声地告诉大家她有多么疲惫。
17年后,她再上战场
17年前,谢雯主任早期就投入SARS的救治工作,还组织总结了全院所救治329名SARS患者的临床资料,出版了《SARS的临床诊断与治疗》一书。因为有着抗击SARS的丰富经验,加上作为传染病专家,在1月初新冠肺炎开始报道后就密切关注疫情走势的习惯,早在1月15日,谢雯主任就预感到了疫情的严重,把半年前就订好的春节假期希腊之行取消,做好了战斗的准备。
春节前两天,她在把自己科室的党员曹颖博士送至ICU支援之后,又特别找我说:“肝一病房在南楼,有二道间,随时可能收治新冠肺炎患者,你是肝病中心党支部书记,我跟你通通气,我们科室随时做好了收治准备。”果不其然,大年初一的早上就接到了医院下达的任务,作为党委委员、科主任,谢雯开始带领全科人员投入到了与新冠肺炎的有备之战之中。
个性化细致的救治
开始的工作过程是艰难的,最初几天,每天科室以6-7名患者的速度收治,年龄从2岁到82岁,多数患者有不同类型基础疾病,救治难度极大。虽然危重症患者可以往ICU病房转,但ICU的病床也是有限。凭着既往经验,谢雯主任带领全科医护沉着应对,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紧盯患者肺部CT检查及其变化,给每一位患者制定个体化的治疗方案。诊治中既尊重指南推荐也科学对待中医中药,在实践中不断总结自己的思路。通过实施这种个体化细致的救治,在科室所收治的47例新型冠状病毒感染的肺炎患者中,危重型4例、重型11例、儿童患者4例,截止到2月25日,共计痊愈出院患者44人。
亲人在武汉,她在一线
对于土生土长的武汉人谢雯主任来说,此次抗击疫情的工作任务,不仅仅是对她能力、智慧、经验、学识的考验,更是对她意志的考验。谢雯主任人生的前三十年,在武汉出生、成长、求学、工作、结婚生子。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的她,跟武汉有着千丝万缕永远也割舍不了的亲情和感情,在武汉市的姐姐一家、在湖北的公婆一大家,这些亲人的安危和防护都时时牵动着她的神经。尽管这样,她仍能用自己强大的意志和毅力扛过这段艰难时刻。
科普,科研工作都不误 作为国家健康科普专家库专家,积极参加到健康科普宣传工作中,是谢雯主任担当起来的另一份责任。2月10日参加了BTV生活频道《全民健康学院》“医路有你,共同战疫”节目录制;2月15日在BTV科教频道《众志成城防控疫情》录制节目;2月20日在BTV卫视频道《我是大医生》防疫专题录制宣教片……不辞辛苦地去做科普宣传,手把手教北京市民甚至全国观众如何防疫抗疫,消除老百姓的恐慌、稳定人心。 在抗击疫情、救治患者的过程中,谢雯主任还不忘总结经验,完成医院统筹布置的科研任务。她从一开始就建立了临床数据库及标本留取规范数据库,系统观察患者临床表现的变化,关注北京患者家族性聚集病例多的特点,深入分析收治的11例儿童患者及其家系临床数据,一边领着大家治病救人,一边又带领大家总结救治经验、申请课题。在病房开始收治新冠肺炎之时,谢雯主任除了强调一切以患者治疗为中心之外,还给各位医师分配了新冠肺炎各方向的研究,不同攻关小组关注和研究不同临床问题,总结资料,其中已有医生发表相关文章。 致敬最美逆行者 作为一名医者、党员、专家、职工,甚至家庭成员,面对疫情带来的考验,谢雯用她的忠诚、坚毅、智慧和爱心,向党、向患者、向医院、以及向社会交上了一份满意的答卷。
上一篇: 他们是抗击疫情中的“幕后英雄”
下一篇: 一线护士的战“疫”日记(三)